在国内某废旧锂电池处理企业的生产车间内,机械臂正精准拆解退役动力电池包,经过氮气保护破碎、多级分选等工序,昔日的新能源汽车 "心脏" 逐渐分解为电池粉、铜、铝等再生资源。"两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,全年可处理 1 万吨锂电池,仅铝金属回收就能创造上千万元产值。" 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道。这种 "城市矿山" 的开发模式,正在政策推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加持下,成为资源循环经济的新增长极。
政策强约束下的回收率革命
工信部 2024 年发布的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明确要求,铜、铝等金属回收率不得低于 98%,较 2019 年版本提升了精细化回收标准。这一政策升级背后,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退役电池处理压力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九年全球第一,带动锂电池退役量逐年攀升,其中蕴藏的铝资源亟待开发。
分析显示,废旧锂电池中铝含量约占 4%-8%,主要分布在电池壳体、极耳等部件。按当前回收技术水平,每吨废旧锂电池可回收 80-100 公斤铝金属。按行业平均处理规模测算,年处理 1 万吨锂电池的产能可回收约 800 吨铝,按当前市场价格 1.6-1.7 万元 / 吨计算,仅铝回收一项年营收即可达 1280 万 - 1360 万元。
技术突破实现高质高效回收
在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设的示范工程现场,一套集成了带电破碎、整体热解、分级分选功能的预处理装备正在稳定运行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 72 小时连续运行标定显示,该系统铝回收率达 95.1%,回收铝纯度达 95.9%,各项指标国内领先。
"氮气保护破碎系统解决了行业安全生产难题,循环风送料分选系统使产品回收率稳定在 98% 以上。" 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,该技术实现了铝与电池其他组分的高效分离,为后续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。这种物理机械法较传统酸浸法不仅降低了 60% 的分选成本,还避免了二次污染,极粉回收率同步提升 15%-2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能耗优势。数据显示,再生铝重熔能耗仅为原铝冶炼总能耗的 5% 左右,约 870kW/t。按此计算,每回收 1 吨铝可节约标准煤约 1.4 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.8 吨。若我国年回收锂电池铝资源达到 10 万吨规模,相当于年节约 14 万吨标准煤,减排 38 万吨二氧化碳,环保效益显著。
闭环循环构建产业新生态
回收的铝金属正通过多元化渠道重返产业链。行业专项报告显示,再生铝在飞机、汽车、火车等制造领域应用广泛,与原铝制造的产品不存在功能差异。在新能源产业内部,经过电解精炼的高纯度再生铝已可重新用于电池壳体制造,形成 "生产 - 使用 - 回收 - 再生" 的闭环体系。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副主任王怀国指出:"废旧锂电池高效回收不仅缓解资源短缺压力,更保障了产业链安全稳定。" 目前,我国已培育 84 家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,预处理技术显著提升,部分企业数字化车间实现关键指标实时监控。从行业规划来看,部分企业建设的 20 万吨级处理项目投产后,预计年回收铝资源可达 1.6 万吨,年营收将突破 50 亿元。
随着《"十四五" 工业绿色发展发展规划》等政策持续落地,再生铝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期。业内专家预测,到 2025 年我国废旧锂电池铝回收量有望突破 20 万吨,按照现有技术水平,可形成约 32 亿元的市场规模,同时减少 76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,为 "双碳" 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。这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循环模式,正在书写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。